内容字号: 默认 大号超大号

段落设置: 段首缩进取消段首缩进

字体设置:切换到微软雅黑切换到宋体

小米发布年报:互联网模式任重道远

2019-03-22 11:03 出处:未知 人气: 评论(

  

 

  本周,小米发布了上市之后第一份年报。在随年报一同发布的一封公开信中,雷军坦言小米的模式起码要15年才会被大众完全接受。

  承认自己的经营模式不被理解,无疑需要莫大(博客,微博)的勇气。可一家“不被理解”的公司是如何能够在竞争激烈的高科技领域纵马狂奔,甚至各项营收数据都取得两位数的增长的?

  以价值投资的视角来看,一家经得起检验的公司起码需要满足两个基本的条件:

  一个是有被低估的业务;

  另一个是拥有自己的护城河。

  但小米是否具备这样的潜力?

  “互联网的小米”还需要15年才能被接受?

  雷军曾坦言,小米的模式是互联网模式。

  从小米此次年报及公开信中披露出的信息可以看出,小米的决策层的确仍笃信一些经典的互联网理论,其中较为明显的为“网络效应”和“平台思维”。

  什么是“网络效应"理论?

  网络效应理论最初的狂热践行者是PayPal创始人彼得·泰尔(Peter Thiel)。他发现互联网服务就像电话服务一样,随着用户的增加而变得越来越有价值,最终当用户数量突破一个临界点时这个服务将不可替代。在移动支付领域,这个临界点是1千万用户。那么在智能硬件领域呢?我们不知道,但雷军无疑是最积极的践行者。

  在随年报披露的公开信中,雷军表示小米的硬件利润为正,且小于1。而且今后将仍然实施智能硬件低利润率的策略。既然不在卖硬件上赚钱,那么该策略唯一的解读就是,以低价换取出货量,然后尽可能多地从智能硬件带来的高附加值服务中赚取利润。

  而这些服务,包括了广告、游戏、影音、阅读等互联网服务。目前,根据年报数据,小米的智能手机年出货量达到1.19亿台,接入智能设备达到1.51亿台(不包括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如果小米的硬件持续微利,将催动其智能服务持续接近网络效应的临界点。

  年报体现的另一种经典互联网理论是”平台思维”。

  事实上Facebook、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应用了“平台思维”。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搭建优秀的基础服务,吸引某种类型的服务提供商入驻平台并提供服务,如Facebook的媒体提供商,阿里巴巴的卖家等等。平台的角色是提供基础的技术和运营支持,维持网络体系的运行。

  平台思维在小米MIUI时期已经形成,而在物联网及智能家居及AIoT领域表现显著。在超过1.5亿的Iot设备接入中,小爱智能助手激活的设备也超过1亿台。小米品牌对第三方接入设备的友好态度显然有利于一个智能硬件平台的形成。而今年将智能硬件占主导的AIoT提升至双轮驱动的顶级战略,也体现出“平台思维”在小米决策层中的影响。

  因此,当雷军依然强调小米是一家互联网企业之时,不仅仅指的小米的“互联网营收”,而更应该是方法论的层面。

  就是这样的互联网方法论,让大众甚至投资界看不懂。因为,在手机及智能硬件市场中,目前还没有一家企业形成实质上的垄断。网络效应能否在这一领域重现PayPal、Facebook,甚至微软这样的企业还未可知。另一方面,智能硬件和IoT市场整体还处在行业早期,品牌渗透率难以估算。纵然小米已经成为公认的IoT巨头,也无法判断未来的行业市场究竟大到什么程度。简而言之,行业缺乏明确的公式为小米进行准确的估值。

  机构投资者更倾向于明确可预期的回报。因此,在小米以互联网的方式将AIoT业务推到临界点之前,投资界都将存在怀疑的声音。当然,以价值投资的眼光来看,等到了那个时候再投资显然也已经晚了。

  雷总在谦虚地表示给世界15年时间去理解和消化小米。实际上,预测小米模式的关键就在于两点,那就是增长和活跃。只要小米的AIoT战略顺利推进,接入的智能设备持续增长并保持活跃,推动网络效应的节点不断增加,临界点就有机会到来。这样来看,不用等15年,下一个财报就能提供判断的依据。

  互联网收入,被低估的“屏外收入”

  好在,小米还有一些“互联网”的东西让互联网分析师们反复咀嚼,那就是关于“互联网服务营收”的内容。然而,即使这一部分也有一些潜力被忽视了。

  小米的互联网营收共160亿元,同比增长61.2%,其中广告收入101亿。腾讯恰好也公布了2018年的网络广告业务收入为581亿元。要知道小米的互联网服务收入主要来源于那1.19亿台小米手机和840万台小米智能电视。对比腾讯包括微信10亿活跃用户和QQ的8亿活跃用户在内接入的十几亿台智能设备,这个收入算是可观。

  延续上面的比较方法,我们可以简单的将互联网服务收入归纳为依靠手机、电视等智能设备屏幕展示的“屏收入”。此类“屏收入”会随着智能设备出货量增加而增加。同时,也会随着小米强化中高端手机占比提升而增加单位购买力。

  与此同时,另一种“屏外收入”却被低估了。那就是类似亚马逊、谷歌、Apple Podcast、得到、喜马拉雅等公司推出的“声音广告”、语音推荐等互联网服务。而这类“屏外收入”模式已经被证明具有可观的盈利能力。

  在“屏外收入”收入领域,基于小米AIoT平台的各类智能硬件设备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最简单的业务联想来自“小爱智能助手”所连接的900万智能音箱和丰富的第三方智接入设备,这些都是可供挖掘的互联网服务来源。

  所以,纵观小米财报披露的互联网服务收入。潜在的风险在于包括智能手机在内的带屏设备能否持续增长并增加高端产品比重。于此同时,被严重低估了的“屏外收入”也需要考虑其用户体验的合理性。

  手机与AIoT,到底谁是护城河?

  小米近期最引人瞩目的举动,就是将手机和AIoT同时作为核心增长引擎,进行“双轮驱动”。那么到底谁会是未来的核心?我判断会是AIoT。

  智能手机行业已经进入巨头博弈时代,安卓阵营的其现象是技术落差缩小,营销成本增加(包括推广成本与品牌建设成本),市场份额趋于稳定。来自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数据,2018年度中国智能手机国内市场总出货量同比下降15.6%。同时,绝对值较大的细分市场也开始显现。以前小米的“发烧”代表某种细分市场,现在小米需要独立Redmi品牌出来承载极致性价比的价值观,进行品牌细分。同时,海外用户、美妆、游戏等细分领域也日趋成熟。

  从小米公司对手机事业进行品牌划分和机型调整的策略来看,也透露出将手机事业作为稳定的公司业务基础的考虑。同时,小米手机肩负着托起小米品牌的重任。稳中求进,是其基调。

  然而,AIoT领域则体现出大开大阖的趋势。同时,伴随智能音箱,智能家居等设备的下沉,软装层面的智能家庭改造会推动更多家庭化AIoT设备应用。如,智能窗帘,扫地机器人,宜家照明系统等。而这又会推动硬装层面的智能住宅,智能城市,智能办公等大量使用AIoT设备的场景。

  在这样的前景下,小米AIoT较为宽广的产品线,庞大的出货量,以及在硬件领域较为过硬的品牌形象,将成为未来智能时代的护城河。

  风险在于小米能否成为AIoT领域的标准制定者。成为标准制定者带来的行业话语权是其行业地位稳固的象征。同时多频段蓝牙等对物联网有决定性意义的技术的研发和适配,也将成为潜在风险因素。

  通览小米上市后的首份年报,完整的智能手机品牌梯队,为其奠定了智能时代的品牌基础。而庞大的AIoT智能硬件接入和出货量则是未来智能时代的品牌护城河。小米正在以互联网公司的方式践行自己的小米方法论。

  也正因如此,雷军才会说小米模式需要15年才能被完全接受。或许,牢筑AIoT护城河的小米,只需要把一切交给时间去检验。

分享给小伙伴们:
本文标签:

更多文章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2-2018 企业家在线